关于邓伯温是神话人物的考证
邓隆华
2025年6月5日邓海彬宗亲在微信群里说到:核心的传世先秦典籍(如《尚书》《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以及重要的史书(如《史记》中关于先秦的部分)中,均未提及名为“邓伯温”的人物。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先秦一手史料中,也没有发现邓伯温这个名字的记录。把先秦邓伯温扯上是邓氏远古始祖之一是谬论。
邓氏文化资深研究者邓良甲宗亲在微信群里说道:“邓伯温是虚构的神话人物,早期文献均无记载。”
邓伟枰宗亲在微信群发文阐述了三点:一、邓伯温的原型:神话层累下的多元叙事;二、邓伯温的样貌:神异符号的宗教编码;三、《路史》的文献争议:为何不足为历史凭据?
邓泓金宗亲2024年6月21日发文《透过<路史>论邓伯温》。
我赞同他们的观点,现试图考证罗泌把神话人物邓伯温构建为历史人物的过程。
查遍典籍发现“邓伯温”这个名字最早以历史人物出现在《路史》中,然后出现在《雷霆三帅心录》和《道法会元》里。尔后其他典籍承袭罗泌《路史》的说法,把邓伯温当作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叙述历史事件。
展开剩余93%(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在典籍中被误名为“邓伯温”的人物:邓润甫,字温伯[一作字圣求]。字温伯被许多典籍把两个字搞调了成了邓伯温。)
下面我们看看罗泌是如何把神话人物邓天君雷神欻火邓燮构建为历史人物邓伯温的:
《玉枢宝经》,全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是道教神霄派重要经典,约成书于北宋末至南宋初。第1页:
“天尊阅寳笈,考琼书,于中秘赜不可缕计。唯有玉霄一府所统三十六天,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有司各分曹局,所以总司五雷,天临三界者也。”
经中尚未独立出现邓伯温之名,仅泛称雷部神将体系,强调雷声普化天尊统帅雷部。此时雷法体系尚未细化至具体元帅名讳。
《火雷序》,作者王文卿(1093–1153),作于南宋1130年至1150年间,神霄派宗师。该文收录于《道法会元》卷八十四。其中第1668页载:
火雷由一炁兆形,强名飞捷张珏,谓之玄炁,乃洞神之尊神;从一生二,二炁兆形,强名都督辛唎,谓之元炁,乃洞玄之尊神;由二生三,三炁兆形,强名欻火邓燮,谓之始炁,乃洞真之尊神。三神本一神,一体三身是也,初无分别,随机变化。
“炁”读qì,“燮”读xiè,“欻”读chuā和xū,此处读xū。“欻火”即“骤然而发的雷霆之火”,凸显邓燮作为雷神执掌霹雳、诛邪迅疾的职能。其名直指雷霆的爆发性与不可测性,如“风雨欻至”般倏忽降临。在神霄派雷法体系中,“欻火邓天君”是雷部最高执行官,名号中的“欻”强调其调动雷霆的瞬时权能,与“火”结合象征霹雳之威。
首次明确“雷霆三帅”概念:提出邓、辛、张为元始祖分化的三洞尊神。邓属洞真始炁,但仅以“邓燮”为名,无字“伯温”,神格定位抽象,未涉及身世细节。
接着我们分析一下邓燮名字中的燮字。
“燮”基本释义:调和、协和。本义指通过协调使事物达到和谐状态,如“燮理阴阳”(协调治理天地之道)。引申为平衡各方关系,如“调燮”(调整使之和谐)。
历史典籍:《尚书·洪范》,“燮友柔克”,指以柔和手段协调关系;《周官》:“燮理阴阳”,形容宰相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姓名寓意:作人名时,象征“善于调和、带来和平”,如清代书画家郑燮(郑板桥)。相关名字:燮和(寓意和谐)、燮夔(夔为灵兽,表智慧与力量并存)。道教神名:在雷法体系中,“欻火邓燮”为雷部尊神,“燮”字呼应其执雷霆以正阴阳的职能。
“燮”字浓缩了中华文化中“以柔克刚,致中和”的哲学智慧——既是治国理政的理想(如“燮理阴阳”),亦是个人修身的境界(如姓名寓意),在宗教语境中更象征天道平衡之力。
罗泌能编著《路史》,可见是个饱学之士,必然能理解雷神欻火邓燮名字中“燮”字“调和之意”的深层含义。他应该也知道六十四卦中雷火之卦的含义:在卦象上,震雷之动与离火之明交融,生成刚健文明的温煦之力;在五行上,木火相生、水土调和,使火德归于生生之温;在伦理上,雷霆手段终以仁德为归,化“恐惧”为“温德”。此即《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雷火之威,终成万物生养之温。如此看来“温”与“燮”有相似的含义。
下面详解“温”字的含义:
“温”字从“水”从“昷”(日光覆皿),象征水火交融的和谐状态。水润下,火炎上,二者相济则生“温”,喻指阴阳二气在雷霆中达到动态平衡。如《诗经》“温其如玉”形容君子德行,道教取其“刚柔并济”之意:雷霆虽威猛暴烈(火性),其本质却是天道裁断善恶、调燮阴阳的至公之德。神学属性:雷霆的执法内核,火帝之神的权能,雷神邓元帅被尊为“丙丁之精,火帝之神”,其“温”体现为:执昊天兵符代天行罚(刚),广行善事救人危难(柔)。火德星君的法理: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德合正阳”,其“温”是统摄火部官将时“至公执法”的意象化表达,如“怒震天地”与“阴骘生灵”的辩证统一。
罗泌就将燮字替换为了温,使“邓燮”变为了“邓伯温”。因为邓伯温是邓、辛、张三洞尊神中的老大即为“伯”(伯也有尊称的意思)。这跟公羊高把《春秋》中“圉人荦(luò)”改名为《公羊传》中的邓扈乐的手法类似。圉人就是养马的人,扈就是养马的仆人。
罗泌把神话人物构建为历史人物的方法有:
1、纬书与道书的采信
大量引用谶纬文献及道教典籍(如《道法会元》《太平经》),将神谱人物赋予历史背景。
2、神名的世俗化改造
南宋罗泌在《路史》中将道教雷神邓天君欻火邓燮改造为“邓伯温”——通过采用周代“氏+排行+字”的命名范式(如孔子字仲尼),剥离其神化背景。《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有十万家。”罗泌又将“邓”嫁接为山东邓之墟之邓地,继而邓伯温为邓地的首领,并将邓姓纳入上古姓氏体系。这一重构本质是宋代史学对宗教神话的改造,既反映了地域文化竞争在文献中的投射,也暴露出该名称缺乏先秦汉唐依据,实为宋人融合道教神谱、地方传说与历史命名法的综合创新产物。
《路史》(作者[宋]罗泌撰,版本:四库全书本、48卷)中有三处提到“邓伯温”。
1、卷十三、第207页:黄帝乃暨力牧、神皇、风后、邓伯温之徒,及蚩尤氏转战,执蚩尤而诛之。
DeepSeekR1注:此段混合神话与后世附会,反映宋以后对黄帝战蚩尤传说的增饰。
2、卷十三、第213页:乃率风后邓伯温之徒,及尤鏖兵浊鹿之山。
DeepSeekR1注:此句出自宋代《路史》对黄帝战蚩尤的演绎,其中“邓伯温”为南宋罗泌虚构人物(前文所述道教雷神历史化产物),传统文献中黄帝阵营无此角色。
3、卷二十九,第719页:邓,黄臣邓伯温,鲁地(隐十年,齐、鲁盟处),与南阳子姓邓二。
下面是白玉蟾袭承罗泌《路史》中邓伯温的人物事迹,并进一步完善该人物。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字如晦、白叟、紫清等,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等。主流记载生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依据弟子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另说:部分文献载其生于1134年,但多数学者倾向1194年说。他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祖籍福建闽清。白玉蟾6岁丧父,母亲改嫁白家,因此改姓白。嘉定十一年(1218年)主西山玉隆宫国醮,“神龙见于天”,声名大振。
白玉蟾在《雷霆三帅心录》(收录于《道法会元》卷八十二)中采纳了《史记》中有关邓伯温的信息,并进一步细化,概述为:邓郁光为太昊伏羲氏次子,字伯温,与兄祝融(伯庸)同属上古火神体系。因功受封邓墟得氏,本风姓故号"风后",执掌歘火雷法,为雷霆三帅之首(邓帅主心火、辛帅主胆土、张帅主肾水)。雷法修炼中以歘火真形符为表征,体现风姓神族的雷霆阳德。
现分述于后(以下皆为正統道藏本):
第1625页载:
郁光,太昊次子即歘火邓帅也。
第1627页载:
(太昊伏牺氏)有子二人:长曰祝融,字伯庸(今南斗火官);次曰郁光,字伯温(今歘火大神)。此邓帅之所自出也。
第1628页载:
邓帅,名郁光,字伯温,以功封于邓墟,因以为氏。本出风姓,故号曰风后。世疑邓帅姓温、风后非,盖“后”者氏也(犹今王氏、刘氏)。《木郎呪》曰:“流晶郁光奔祝融”,显然指出名讳;而《十七史》《温元经》则“伯温为字”明矣。《离骚经》曰:“帝高阳氏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伯庸实出太昊,至颛顼时其后为火正,故系高阳——斯为可证也。
第1629页载:
由是言之,雷霆三帅本一家人也!自前至今,莫不知:主帅为歘火邓伯温,判官为负风辛汉臣,使者为直符张元伯。“欻火”者,神首之名也;“负风”者,乃“扶风”之讹也(即以父兄之子为氏之义);“直符”者,主直雷霆符命之职也。邓、辛皆是,而张名独非——盖“元伯”乃字之讹耳。而受法之士不究本末,因下界直符有“张元伯”之称而名之,不几于穹壤乎?
第1630页载:
歘火眞形符、赵房州辛判官符、马眞官张使者符……盖本法以邓帅在心、辛帅在胆、张帅在肾。
元末明初成书的《道法会元》里编撰了更多的有关邓伯温的事迹和形象构建,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小结罗泌把神话人物邓伯温构建为历史人物的过程:道教《玉枢宝经》雷神——道教《火雷序》雷神欻火邓燮——《路史》嫁接山东邓之墟邓地,剥离邓燮之神名为历史人物邓伯温,嫁接为黄帝之臣——道教《雷霆三帅心录》进一步完善邓伯温信息——《道法会元》编撰了更多的邓伯温的事迹——后世不少典籍承袭邓伯温为历史人物的说法。
罗泌为什么要用神话故事构建历史叙事呢?
罗泌在其著作《路史》中明确表达了对孔子“删书断自唐尧”传统的不满,并试图通过系统重建三皇及更早的远古史体系来填补这一空白。以下结合文献证据,从创作动机、内容架构、史料选择及哲学基础四方面解析其观点:
1、创作动机:对孔子删书传统的直接批判
《路史》序言的核心主张
罗泌在《路史》序言中直言:“太史公丁孤赢灭学之后,首掇坠绪……而皇甫谧之《世纪》、谯周之《史考》等皆粗译矣,而其学狭浅不足取信”。他认为司马迁因秦焚书而未能完整追溯上古史,而汉代以降的史家(如皇甫谧)对三皇五帝前的历史考据浅薄,故需重建更古老的史系。
关键证据:罗泌强调孔子删定《尚书》始于唐尧,忽略了“洪荒之史”,导致“皇古之事本为茫昧”(《路史·发挥》)。
书名“路史”的隐喻:“路”取自《尔雅》“训路为大”,“路史”即“大史”之意,暗含突破传统史书断限的意图。罗泌通过梳理“十纪”(如九头纪、循蜚纪、禅通纪等)将历史起点推至盘古开天辟地之时,远超唐尧时代。
2、内容架构:重建三皇体系与“十纪”史观
罗泌将三皇分为三组,构建了完整的史前帝王谱系:
“前三皇”与宇宙开辟
初三皇: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象征宇宙生成阶段(“浑沦未离”),事迹缥缈难考。
中三皇:天皇氏(望获)、地皇氏(岳鉴)、泰皇氏(恺胡洮),代表文明萌芽,如天皇氏“立易威”“司元化”。依据:主要援引《丹壶记》《易纬通卦验》等道家与纬书文献。
“后三皇”的文化史定位
后纪以伏羲、女娲、神农为“后三皇”,但将其置于“禅通纪”而非历史起点,强调他们继承而非开创文明(如神农非农耕发明者,伏羲非创世神)。
革新性:打破汉代以降将伏羲、神农直接等同于三皇的惯例,还原其“文化演进中的圣王”角色。
“十纪”时间轴的史观突破
罗泌采用《春秋命历序》的“十纪”框架(如合雒纪、因提纪),将历史分为276万年,其中“循蜚纪”至“疏仡纪”对应具体氏族发展,如辰放氏教穴居、有巢氏筑巢、燧人氏取火。此举将神话人物(如《山海经》山神)转化为历史氏族首领。
3、史料选择:道藏与纬书为重建核心依据
罗泌为填补孔子删削的空白,大量采用非儒家正统文献:道家经典与《道藏》引用《三皇经》《太上玉策》描述初三皇“灵书八会,自然洞神”。将盘古纳入“浑敦氏”,称其“陶融造化之主”,融合道教创世论与古史。纬书与《山海经》以《春秋命历序》的“十纪”为时间骨架,以《山海经》神名(如钜灵氏、蜀山氏)为“循蜚纪二十二氏”帝王名。驳斥儒家对神话的否定,主张“神名即古皇”,如称“邓伯温”为雷霆之神,化入“因提纪”氏族。
对儒家史料的批判性取舍:虽引用《周易》《尚书》,但指出其局限:“《易》言太极,老氏谓混成,然皆未究洪荒”,故需以道家宇宙论补足。
4、哲学基础:道气论与历史演进的辩证
罗泌的史观受道家“气化论”深刻影响:
宇宙生成论:开篇引《列子·天瑞》:“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将盘古描述为气化运动的产物(“清气为天,浊气为地”),否定伏羲女娲造人的神话。
文明演进逻辑:提出“动而明”的辩证史观,如雷火卦象征“刚健文明”,对应三皇从神性(初三皇)到人性(后三皇)的转化;强调“存邓帅在心”的内炼法门实为历史精神的内化。
对“荒诞”神话的理性化处理:虽用神话素材,但剔除“蓬头跣足”等夸张描述,将女娲定位为“修补天地失衡的圣王”,而非创世神。
罗泌驳孔与重建的意图明确,且证据链完整:
文本直接证据:序言批判孔子删书导致“皇古茫昧”,书名“路史”宣示史观革新。
体系重构证据:以“前三皇+十纪”延伸历史轴线,以“后三皇”重置文化史坐标。
史料取舍证据:优先采用道藏、纬书补儒家之缺,将神话符码转化为历史叙事。
哲学支撑证据:以道家气论解释宇宙生成,以“动而明”辩证观阐释文明演进。
罗泌此举不仅是史书补遗,更是一次“历史哲学的革命”——通过将道教宇宙观、纬书时间观与儒家伦理整合,构建了超越孔子断限的中华文明起源叙事。尽管后世学者批评其“庞杂”(《四库提要》),但不可否认,《路史》为上古史研究保存了《竹书纪年》《蜀本纪》等佚文,成为神话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考证结论:邓伯温为道教神话人物,非历史真人。
结论依据:1、南宋之前(从先秦到汉、唐、北宋)典籍中无邓伯温之人及相关事迹;2、没有发现与邓伯温相关的出土文物(前两点依据均来自邓海彬宗亲,笔者此处借用表示非常的感谢);3、罗泌有把神话人物构建为历史人物的动机和事实依据;4、南宋以前的姓氏著作中从未提及邓姓起源有来自邓伯温之说;5、目前所见的邓氏家谱或族谱中也未见有当今哪支邓氏记载是邓伯温之后裔。
(另外顺便提一句,南宋以前的姓氏著作中也从未提及邓姓起源有来自姒姓之说,目前所见的邓氏家谱或族谱中也未见有当今哪支记载是姒姓邓氏之后裔。如果有宗亲的族谱记载你支是邓伯温或姒姓邓氏的后裔,请一定将族谱拍照发给我拜读一下。)
历史就是历史、神话就是神话,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罗泌的《路史》作为神话学来研究的话,内容广泛,确实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把它当作历史书来读,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如果你还引用它来进行历史叙事的话,你有可能把别人带入歧途。
邓隆华2025年6月8日于四川蓬安。
话外音:本篇能成文,非常感谢四位宗亲——海彬、良甲、伟枰和泓金,你们的观点和文章启发了我考证“罗泌把神话人物构建为历史人物的过程”,并下结论:邓伯温为道教神话人物,非历史真人。如果文中表述有遗漏或不妥之处,敬请指正;如果文中有侵权的地方,请联系我改正或删除。
发布于:四川省